60大学教授成“废品大王” 坐稳全球第一交椅(组图)

引言

收垃圾干成行业巨头,这份“荒诞生意”让资本侧目。

格林美的厂区里,机器的嗡鸣声仍回荡在车间,员工们围在会议室,手里捧着刚发的年终奖金。有人轻声说:“这一年,总算看见回报了。”许开华也开玩笑说:“原来大家说我是丐帮帮主,捡破烂的,现在我成了矿老板,这个矿永远开采不完!”

笑声响起,室内弥漫着一股轻松又踏实的气息。对于员工来说,这不仅是一笔奖金,更是生活上的改变。有的能装修家,有的能送孩子上培训班,还有的终于能为家里添置一辆车。过去的辛苦,在这一刻似乎都找到了回报。

谁能想到,曾经可以靠铁饭碗一生无忧的大学教授,会放下讲台和体面,投身满地废旧电池的“垃圾战场”,开采出属于自己的“金矿”。

每一块被人丢弃的电池,在他的手里都被赋予了价值,每一袋纯度达标的钴粉,都成为企业运转的核心资源。

这份从“废物”到“财富”的逆转,不只是企业的成绩,更是一种荒诞而真实的反差,一名教授,用技术和坚持,把全世界忽视的废弃物,干成了让资本和产业都侧目的生意。

1废电池的回收故事

特斯拉都要看一眼

前段时间,#特斯拉高管发文回应电池回收#冲上热搜:特斯拉承诺,将90%的退役电池废料循环再利用。过去一年,回收的废旧电池足够支撑2100万辆新能源车生产。

图源:微博

听上去环保又高大上,但仔细研究,废电池回收的技术难度极高,这条赛道或许是未来新能源产业链上最硬的骨头。

废电池里面藏着钴、镍、锂等稀缺金属,它们是新能源车的核心原料。拆解电池的过程稍有不慎可能引发爆炸,其电解液有毒、金属提纯门槛都相当高。

当特斯拉强调“90% 循环再利用”时,释放的的信号不仅仅一条环保宣传,更是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的未来。

而在中国,这条“脏乱差”的赛道,早就有人闯进去了。

2001年,一个本可以安稳在大学讲台上教书的教授,偏偏放下铁饭碗,走进废电池堆里。别人嫌弃的“垃圾”,他硬是看成了未来的“金矿”。

这个人,就是许开华。也是他,把格林美一步步推到行业的中心。

2教授的赌局:

从讲台到废品厂

2000年之前,许开华的人生轨迹平稳、体面。他是中南大学冶金系的教授,讲台上的他穿着白衬衫,手里拿着粉笔,一边推公式,一边讲着金属冶炼的原理,科研、教学、带学生,几年一个职称,生活不愁。

但一次日本交流,彻底击碎了他的舒适圈。

在东京的一次研讨会上,一位名叫山本良一的专家抛出一句话:“如果人类不建立资源循环系统,未来城市会被垃圾淹没。”

这句话像当头一棒,许开华是冶金教授,太清楚废旧电子产品里的金属有多危险,电池拆解可能爆炸,电解液有毒,里面的钴镍锂若流失,不仅污染环境,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。

可当时在国内,几乎没人研究这个方向,更别说把它做成产业。

图源:网络

他突然意识到:这是一个没人愿意碰,但未来一定绕不开的领域。

回国后,许开华的想法越来越坚定。朋友劝他:“你有铁饭碗,还能带研究生,何必去干这种脏活?”家人也难以理解,“一个大学教授跑去收破烂,不丢人吗?”

可是许开华认准了。他觉得,废电池不是垃圾,而是“地下矿”。只要技术能突破,就能把废弃物变成宝贵的原料。

2001年,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——辞掉教授职位,成立格林美。那一年,他已经35岁。按常理,正是学术和事业的上升期,可他偏偏选择了看起来最不靠谱的路。

消息一出,圈子里哗然。有人冷嘲:“教授不教书跑去收垃圾?”有人讥讽:“怕不是走火入魔了吧?”甚至还有人直接称他是“丐帮帮主”。

图源:网络

许开华听得心里不是滋味,但嘴上却笑笑:“收破烂怎么了?这是未来的金矿。”

这是一次豪赌。赌对了,他能开辟一条全新的产业赛道;赌错了,他可能身败名裂,再也回不了讲台。

他明知道这条路遍布荆棘,却还是一头扎了进去。

而真正的考验,才刚刚开始。格林美成立后的三年,几乎颗粒无收。零收入、巨额投入、团队动摇,这场看似荒唐的“教授下海”,逐渐变成了一场孤注一掷的硬仗。

3零收入的三年:

熬出来的高纯钴镍

格林美刚成立时,说是公司,其实更像一个小作坊。几台破旧的实验设备,一群从实验室跟出来的年轻人,加上许开华自己东拼西凑的资金。厂房里空荡荡,唯一的“原料”,就是别人嫌弃到极点的废旧电池。

几轮实操下来,问题就显现出来了。实验室里的试剂瓶和大规模产业化,是两回事。废电池拆解的危险远比想象中大,稍有不慎就可能起火爆炸。电解液的毒性让工人不敢靠近,设备也经常被腐蚀坏。

图源:2023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研究报告

许开华天天守在车间,白天指导实验,晚上一个人反复琢磨工艺。别人回家睡觉,他却常常趴在桌子上打盹,满手都是电解液烧出的伤痕。

三年,格林美几乎没有任何收入。

2004年,格林美迎来第一道曙光——量产出纯度达99.99%的钴镍粉。对许开华来说,这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从零起步的赌局初步回报。

拿到样品的客户大多半信半疑,为了打消疑虑,许开华亲自带人上门演示提纯流程,展示产品稳定性。一次次耐心讲解和演示,让对方终于认可——废旧电池也能提炼出高质量原料。

那一刻,三年的孤独和质疑,似乎都找到了答案。

市场突破带来的第一单订单,对格林美而言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。随后,企业逐渐积累信任,业务开始扩散,客户量稳步增加。

2008年,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力拓加拿大钴镍供应中断,格林美凭借高纯度产品成功进入其供应链,成为首批国际客户认可的中国供应商,顺利打开全球市场大门。

左边人物:许开华

2010年,在国内市场已经跻身前列,年回收废旧电池超过500吨,钴、镍、铜等核心金属提纯产量突破300吨,为国内新能源材料市场提供重要原料。格林美同年营收约5.7亿元,高纯钴镍业务已成为核心支柱。

图源:搜狐证券

此后十余年,公司保持稳健增长,2020年,格林美已经是全球领先的镍金属提炼基地之一,年产量达2.5万吨。全年营业收入为124.66亿元,实现净利润4.13亿元。

图源:上海证券报

从2021年起,镍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被进一步凸显。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:“将最大限度利用镍,把钴减少到零”,并指出“如果你以一种对环境敏感的方式高效开采镍,特斯拉就会给你一份长期的巨额合同。”

图源:谷歌

马斯克还明确表态,镍是特斯拉公司扩大锂离子电池产能的最大瓶颈,这一警示让高纯镍原料的战略价值进一步上升,也直接影响了全球市场的供需格局。

到2024年,格林美的镍金属产量达到5.16万吨,同比大幅增长91%。

公司已形成总产能15万吨/年的镍资源布局,其中控股产能11万吨/年,参股产能4万吨/年,使其在全球MHP(氢氧化钴镍,红土镍矿下游产品)镍产能领域稳居前三。

图源:网络

同年,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达332亿元,其中镍业务贡献58.5亿元,占总收入的17.61%。

进入2025年上半年,格林美业务收入已达175.61亿元,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.99亿元,同比增长13.91%。

图源:百度

其核心业务覆盖废旧电池回收及钴、镍、铜、银等稀缺金属提取与循环利用,形成从“回收—拆解—提取—再利用”的完整产业链闭环。

钴、镍在动力电池材料中占比高达70%以上,尤其高镍三元材料需求不断攀升,使格林美在行业中具备明显先发优势。

4新能源风口:

废旧电池的黄金时代

新能源汽车热得发烫,动力电池也开始“退休”。

2024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88万辆,同比增长34%;销量接近1287万辆,同比增长35.5%,新能源渗透率首次冲破40%。电动车跑得多了,电池也跟着累了。

早期上路的电池,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,数量呈几何级增长。

图源:中研网

除了格美林,其他大厂们已经嗅到机会。宁德时代控股邦普,建起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,把回收、前驱体、电解液、正极材料整合在一起,搞起规模化布局。

比亚迪借助干法电极工艺,材料利用率更高,回收业务也纳入战略版图。天赐材料、厦钨新能投资废旧电池回收和冶炼车间,从几万吨到十几万吨不等,锁定高价值金属供应。

在锂、钴、镍价格高涨,回收利润可观的情况下,小企业也不甘落后,据不完全统计,国内合规电池回收企业从2018年的5家,猛增到现在的156家,市场竞争越来越热。目前已有148家规范企业,建起上万回收网点,实现了“应收尽收”。

图源:wind

回收方式分两种,梯次利用,把衰退电池重新组装,用在储能或低速电动车;再生利用,通过提炼技术回收锂、钴、镍等金属,回收率能高达98%。

政策也在撑腰,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》要求从设计环节就考虑回收,让行业更标准化。

不过,这条路不好走。市场还不成熟,渠道分散,拆解自动化低,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经济性弱,非正规作坊多,安全和成本都成问题。

宁德时代、比亚迪靠自建体系形成闭环,格林美、天赐材料等抢占资源,行业整合加快。

未来几年,退役电池潮会越来越大,回收行业必然迎来升级潮。智能拆解、模块化设计、梯次储能……新场景会成为竞争焦点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条赛道对资金要求极高,建设回收厂、购置智能设备、研发提炼技术,都需要上亿元投入,资本压力大、回报周期长,烧钱速度惊人。

图源:网络

到2030年,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预计突破1400亿元,梯次利用占比有望超过40%。掌握技术、渠道和资本的企业,将在这场资源和环保大战中脱颖而出。

动力电池回收,不只是环保,更是新能源产业的“长生不老药”,关乎整个行业能走多远。

推荐阅读